□中日友好醫(yī)院口腔醫(yī)學中心 徐寶華 高一
關于洗牙這件事,相信不少朋友都有過類似疑惑。有的患者說:“大夫,我的牙太黃了,快幫我洗洗牙,給它美白一下!”有的患者問:“醫(yī)生,我想洗牙,但聽說洗牙以后牙齒會敏感,這是真的嗎?”還有的患者說:“我有牙結石,醫(yī)生建議我洗牙,但是我擔心洗牙會讓牙縫變大、牙齒松動。”這些問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下面,我們就來揭開關于洗牙的3個常見誤區(qū),讓大家對洗牙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
誤區(qū)1
洗牙能美白牙齒
答案是不能。洗牙和美白牙齒是兩碼事。
洗牙是保持口腔健康,預防和治療牙周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牙齒表面存在著許多細菌,它們會在我們的牙齒表面“安家落戶”,并逐漸發(fā)展壯大,形成牙菌斑。牙菌斑在剛形成的時候是可以通過刷牙清除的,但刷牙無法做到及時、完全地清除牙菌斑。牙菌斑與唾液中的鈣質結合逐漸礦化,變成牙結石。牙菌斑和牙結石是導致牙周疾病的罪魁禍首,建議大家每半年至一年到醫(yī)院洗牙一次。洗牙時,口腔科醫(yī)生會把沉積在牙齒上的牙結石、牙菌斑、煙斑和色漬等清除掉。
也就是說,洗牙去掉的是本不屬于牙齒的東西,在洗牙之后牙齒恢復了本來的面貌——如果牙齒本身比較白,那就呈現(xiàn)出白色;如果牙齒本身比較黃,那就呈現(xiàn)出黃色;如果您經常抽煙、喝茶、喝咖啡,這種外源性的色素和牙結石很多,那么洗牙時會洗掉外源性的色素和牙結石,使牙齒呈現(xiàn)出自身的顏色;如果您的牙齒本身顏色異常,諸如氟斑牙或四環(huán)素牙,洗牙是不能改變牙齒顏色的。
誤區(qū)2
洗牙會造成牙齒敏感
有的人在洗牙后短時間內,會出現(xiàn)牙齒敏感或牙齒松動度增加等癥狀,還有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牙縫變大了。實際上,洗牙本身并不會導致牙齒松動、酸軟、牙縫變寬等問題,洗牙后發(fā)生不適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牙齒本身具有的牙周疾病暴露出來了而已,是原有問題的浮現(xiàn)。這個黑鍋可不能讓洗牙背。
如果長年不洗牙,牙菌斑、牙結石就會在牙齒表面堆積起來,導致牙齦紅腫、出血。如果牙菌斑和牙結石向牙周深部組織進一步發(fā)展,會造成支持牙齒的牙槽骨的吸收和破壞,而牙槽骨一旦吸收則很難恢復。如果不及時就醫(yī),任由其進一步發(fā)展到近牙齒根尖1/3的位置,通常會引起牙齒的松動、移位,甚至脫落。
洗牙前,牙齒表面堆積著牙結石,牙根感受不到冷熱的刺激。洗牙后,覆蓋在牙根上的牙結石被清除掉了,牙根面直接暴露在口腔中,冷熱酸甜的刺激很容易直接傳導給牙齒內部的牙神經,牙就容易受到刺激,變得敏感。這種敏感癥狀往往是短暫的,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自行消退。
誤區(qū)3
洗牙會讓牙縫變大
對于牙周病患者而言,堆積在牙齒周圍的牙結石就像小夾板一樣將已經松動的牙齒箍在了一起,產生牙齒不松動的假象。當洗牙去掉牙結石后,其所占據(jù)的空間瞬間就會暴露出來,牙周病患者就會感到牙齒松動、牙縫變寬。牙周病越嚴重,牙槽骨吸收越多,牙齒松動越明顯。對輕、中度牙周病患者,紅腫的牙齦經治療恢復健康后,會更加堅實地附著在牙齒周圍,牙齒松動也會得到改善。牙齦不腫了,原本的牙縫就會顯露出來,讓人感覺是洗牙造成的牙縫變大。
有的人可能會想,如果不去洗牙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牙齒敏感、牙齒松動、牙縫變大了?事實上,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退縮的牙齦和吸收的牙槽骨并不會因為不洗牙、不做牙周治療就自行恢復健康,牙周炎癥任其發(fā)展只會越來越嚴重。一旦發(fā)現(xiàn)患有牙周疾病,要本著發(fā)現(xiàn)即治療的原則,積極治療、及時控制炎癥以減少牙周組織破壞。
健康生活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健康的口腔對于大家的全身健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定期洗牙是口腔保健的良好方式之一,不僅有助于清潔牙齒,而且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隱藏的口腔問題,如齲齒、牙周病等。
鏈接
3種方法能讓牙齒變白
診室漂白 由口腔科醫(yī)生在診室為患者進行美白操作,采用的是較高濃度的過氧化物,并且即刻可觀察到顯著的美白效果。在臨床,醫(yī)生可以配合冷光、激光及加熱等方法促進美白藥物滲入到牙齒內部,增強美白效果。激光美白憑借美白效果好、操作時間短、體驗舒適等優(yōu)點,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
家庭型漂白(牙模托盤) 醫(yī)生為患者制作一種個性化的透明牙模托盤,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將藥物擠入托盤內,再戴在牙齒上進行美白,治療3~5周即可取得滿意的效果。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20分鐘。由于齒模與牙齒外表形狀基本一致,所以藥物幾乎可以分布到牙齒表面的每一個部位,達到美白牙齒的目的。
使用美白牙膏 許多牙膏中添加的漂白藥物具有美白牙齒的作用,但由于漂白藥物濃度低且與牙齒接觸的時間短,所以期待使用美白牙膏在短期內達到美白的效果很困難。但是,可將其作為家庭漂白與診室漂白的輔助手段,鞏固臨床治療效果。